内热针疗法结合持续被动运动治疗肩周炎临床研究
内热针疗法结合持续被动运动治疗肩周炎临床研究
曹越 陈成 周文娟 钟峰 章薇(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

目的:观察内热针疗法结合持续被动运动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符合肩周炎纳入标准的7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予塞来昔布胶囊结合持续被动运动治疗,观察组予内热针疗法结合持续被动运动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2周。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 (VAS) 、牛津大学肩关节评分 (OSS) 评分及肩关节活动范围,并评价临床疗效。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4.3%,对照组总有效率77.1%,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OSS评分较同组治疗前降低,外展、前屈、后伸活动度较同组治疗前增加 (P<0.05),治疗后比较,观察组对VAS评分、OSS评分及肩关节活动度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论:内热针疗法结合持续被动运动治疗肩周炎临床疗效明显,能减轻患者疼痛,改善肩关节功能,恢复肩关节活动范围。
关键词:肩周炎;内热针;痛点;持续被动运动;肩痹;视觉模拟评分;牛津大学肩关节评分;肩关节活动范围
肩周炎是常见骨伤科疾病之一,以肩部疼痛及肩关节活动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后期可出现肌肉萎缩。以前大多数学者认为肩周炎为一种自限性疾病,具有自愈性,但通过大量临床观察发现,若不及时治疗,患者常遗留肩关节功能障碍,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所以,重视肩周炎的治疗,积极改善肩关节功能和恢复肩关节活动范围,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内热针由传统温针改良而成,可减轻肩周炎患者疼痛症状及恢复肩关节活动度。被动运动作为常用的运动疗法之一,临床已广泛用于治疗肩周炎。该法有助于改善患者关节活动度及肌肉收缩功能,防止肩关节肌肉萎缩。笔者采用内热针疗法结合持续被动运动治疗肩周炎35例,观察临床疗效,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就诊的70例肩周炎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其中观察组男15例,女20例;年龄37~64岁,平均(52.7±3.6)岁;病程1~6个月,平均(3.1±1.1)个月;部位:左侧14例,右侧21例。对照组男16例,女19例;年龄35~65岁,平均(51.5±4.3)岁;病程1~7个月,平均(2.9±1.4)个月;部位:左侧12例,右侧2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过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肩周炎的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2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肩关节周围炎》制定,肩周炎的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7年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
1.3 纳入标准
(1) 符合肩周炎的中西医诊断标准,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正常;(2) 患者年龄35~65岁,病程≤12个月;(3) 单侧受累,并能找到明显痛点,且患者在做肩关节前屈、后伸、外展活动时功能受限;(4) 就诊前1周内未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或进行针灸治疗;(5) 患者知情同意。
1.4 排除标准
(1) 不符合上述纳入标准的患者;(2) 存在肩损伤、SLAP损伤、Bankart损伤、肩关节周围骨折等其他肩关节周围疾患;(3) 既往有肩关节功能障碍;(4) 存在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5) 合并严重的系统性疾病或精神病患者;(6) 对塞来昔布胶囊过敏或过敏体质患者;(7) 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2.1 对照组治疗
予塞来昔布胶囊结合持续被动运动治疗。(1) 塞来昔布胶囊0.2 g,每日2次;(2) 持续被动运动:患者取仰卧位,医者一手将患侧肩关节进行固定,另一手将患侧肘关节拖住,然后对患侧肩关节进行前屈、后伸、外展的被动运动,于患者疼痛能够耐受的活动终末位置停留5~10 s,每个方向操作10次,每日1次。
2.2 观察组治疗
予内热针疗法结合持续被动运动治疗。(1) 内热针操作:嘱患者取健侧卧位,医者先用拇指在患侧肩关节及肩关节周围进行滑动按压法,找出患者感觉疼痛最严重的3处痛点,然后用定点笔标记痛点,接着对痛点皮肤进行常规消毒,再予0.5%利多卡因进行表皮局部麻醉。继将内热针快速刺入痛点,深度以达筋膜骨面为准,使患者产生较强的酸胀感,而后在内热针针柄部连接加热端,开始对内热针加温,温度设定为42℃,时间设定为20 min,以使患者产生持续、恒定的温热感,治疗结束后移除针柄部加热端,无菌干棉球按压针眼皮肤后快速出针,并压迫止血, 嘱患者48 h内痛点治疗部位保持干燥,以防感染,1周治疗1次;(2) 持续被动运动:同对照组。
两组均连续治疗2周,治疗结束后进行临床疗效评价。
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取α=0.05为检验水准。

3.1 观察指标
3.1.1 VAS评分
根据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 评定患者受累肩部疼痛的严重程度,该法是用一长10 cm标尺,然后让患者根据疼痛程度标出相应位置,医者读取数值,得分越高,提示患者受累肩部的疼痛程度越严重。
3.1.2 OSS评分
采用牛津大学肩关节评分(OSS)评价患者肩关节功能,本评分共12个问题,每个问题分值为1~5分,最低12分,最高60分,评分越高,说明患者肩关节功能越差。
3.1.3 肩关节活动范围
采用关节角度尺测量患者外展、外旋、后伸活动度。分别测量3次,取平均值。
以上指标于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评定1次。
3.2 疗效标准
参照1997年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1) 临床痊愈:患者症状全部消失,受累肩关节活动范围恢复正常;(2) 显效:患者症状缓解明显,受累肩关节活动范围改善显著;(3) 有效:患者症状基本缓解,受累肩关节活动范围部分改善;(4) 无效:患者症状,受累肩关节活动范围与治疗前比较,均没有改善。

4.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表1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3%,高于对照组7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4.2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及OSS评分比较
表2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及OSS评分比较 (`x±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表2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VAS评分及OSS评分,较同组治疗前下降 (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患者VAS评分及OSS评分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患者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4.3 两组治疗前后肩关节活动范围比较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肩关节活动范围比较 (`x±s,度)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表3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外展、前屈、后伸活动度,较同组治疗前增加 (P<0.05) , 组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外展、前屈、后伸活动度增加幅度较对照组患者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肩周炎病变部位在肩部的经脉和经筋,从临床表现来看,属于中医学肩痹、痹病、经筋病范畴。多见于50岁左右的中年人,而中年人群,正气渐虚,筋骨渐弱。正气不足,易感风寒;筋骨渐弱, 易跌扑闪挫;或长期侧卧,压迫筋脉;均可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经络痹阻不通而成肩痹。疼痛日久,气血瘀滞不通,以致患处关节、肌肉粘连,最终关节僵直,活动受限。关于经筋病的治疗,《灵枢·经筋》提出了“以痛为输”的治疗原则,通过刺激痛点以达到疏筋通络、行气活血、解痉止痛的目的。现代有学者提出了激痛点的针刺疗法,激痛点又称触及点、扳机点,多是患者骨骼肌内能够触及到紧绷感的压痛点,属于针灸学中的“阿是穴”,是西方干针疗法的理论基础。文献资料显示,对于疼痛性疾病的治疗效果,基于激痛点的针刺疗法优于传统针灸疗法。研究表明,针刺激痛点的止痛机制是针刺造成的微损伤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调节新陈代谢,抑制或消除炎症物质,促进受伤部位的修复;微损伤还能产生电能,舒缓局部痉挛的肌肉组织,进而消除疼痛。此外,针刺激痛点能抑制大脑疼痛中枢,切断神经递质的传导,强化镇痛作用。因此,痛点是治疗肩周炎等经筋病的靶向性施术部位。
内热针疗法源于传统温针疗法,该法结合了针刺与艾灸的优势,具有疏通经络、散寒除湿、行气活血、通络止痛等功效,常用于风寒湿邪侵袭、气血痹阻不通的疾病。本法以病变组织压痛点为依据,通过特制针体将热量持续恒定地输送至深部组织,改善局部组织微循环状态,促进炎症物质吸收,加速受损组织修复,进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但与传统温针不同,内热针的针芯电阻丝能够实现均匀加热,这样其针身温度相对稳定,针尖的温度也容易控制,且本法不产生烟雾刺激鼻咽,不会烫伤皮肤,患者易于接受。临床主要用于骨关节损伤及软组织相关性疾病的治疗,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实验研究表明该疗法可降低骨骼肌慢性损伤后肌张力,抑制由肌张力增高导致的代谢增强,进而减轻因代谢产物蓄积刺激肌肉感受器产生的疼痛,以及改善疼痛刺激肌肉持续收缩导致的局部组织缺血缺氧[。内热针能增强受损肌肉肌腱接头处及神经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和内源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 的表达,提高机体的修复能力,促进修复和再生受损组织,效果优于普通银质针加热。持续被动运动已广泛用于临床疾病的康复治疗,本法通过持续牵拉患者受累关节周围组织,能够有效松解肌肉组织的粘连, 改善关节的活动度。另外,进行持续被动运动用时受累关节本体感受器通过不断释放向心冲动,进而阻断机体疼痛信号的传递,发挥减轻疼痛症状的功效。上述两法配合使用,既能减轻甚至消除疼痛症状,又能改善关节功能活动, 协调发挥治疗肩周炎的作用,效果相得益彰。
本研究显示,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OSS评分均下降,低于同组治疗前的分值,且两组患者外展、前屈、后伸活动度较同组治疗前增加,说明两组均能减轻患者肩部疼痛,改善肩功能活动,恢复关节活动度;治疗后组间比较, 观察组的改善优于对照组。此外,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4.3%,高于对照组的77.1%,说明内热针疗法结合持续被动运动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优于塞来昔布胶囊结合持续被动运动,在减轻疼痛、改善肩关节功能、恢复肩关节活动范围等方面更具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本文摘自《山东中医杂志》2019年第38卷第04期
【免责声明】文章目的是提供一般的健康信息,不能代替任何个人的医学诊断和治疗。个人的医学问题,请向医生咨询与讨论。文章内的配图仅为示意图,且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