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热针治疗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功能改善作用研究
内热针治疗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功能改善作用研究
严兵辉 范宏元 孙珺 田鹏(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目的:探究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实施内热针治疗后对其腰椎等相关指标影响。
方法:从某医院推拿科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纳入122例进行研究,以随机抽签分为空白组(61例,电针灸治疗)和内热组(61例,内热针治疗),比较两组的腰椎功能等指标变化。
结果:内热组患者的腰椎功能JOA评分比空白组高,内热组患者的血清细胞因子及血沉指标优于空白组,内热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空白组,内热组患者疼痛程度评分低于空白组,内热组患者的腰椎弯曲范围大于空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实施内热针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患者腰椎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内热针;腰椎间盘突出症;血清细胞;功能;疗效
腰椎间盘突出症(LDH)在临床上较为常见,该病病因相对复杂,常见的病因有外伤、腰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遗传因素等。该病会导致患者腰痛,也有部分患者下肢放射性疼痛,随着病情逐渐发展,部分患者还有可能出现马尾神经疼痛,也可表现出腰椎侧凸、腰部不能正常活动。该病可导致患者正常行动受到限制,甚至导致终身残疾,严重威胁患者正常生活,需要及时治疗。手术是治疗LDH的主要手段,在中医上将腰椎间盘突出症归纳为“骨痹”范畴,认为患者主要是风寒入侵、气血痹阻导致,治疗主打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电针灸和内热针是目前最常见的方式,电针灸可以同电针刺激腰部穴位,缓解疼痛,但治疗效果不理想,内热针主要将内热针对腰部穿刺以及穴位刺激后进行加热,可明显改善患者腰部血液循环,缓解病症和疼痛,效果显著。基于此,现选取我院收治的12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研究,进一步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施以内热针治疗后患者腰椎功能、血清细胞因子等水平变化情况,具体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通过医学伦理委员会并取得同意后开展。纳入2021年1月-2022年1月我院推拿科收治的12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参与到研究当中,以随机抽签的方式将以上患者分成空白组和内热组,每组61例患者,空白组患者男40例,女21例;年龄29~67岁,平均年龄(48.13±1.66)岁;病程1~12年,平均(2.99±1.76)年。内热组患者男39例,女22例,年龄31~70岁,平均年龄(48.09±1.71)岁;病程2~13年,平均(3.01±1.72)年。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并签下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基础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和排除标准
①入选标准:患者均经过相关病理学以及医学影像检查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对此次采用的治疗方式均无任何禁忌证;凝血功能正常;肝肾功能等均正常无任何障碍;病程均在3个月以上。②排除标准:精神意识均不正常,无法沟通;严重骨质疏松症;严重恶性肿瘤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
1.3 方法
1.3.1 空白组
患者施以常规电针灸治疗 让患者以俯卧位躺好,结合中医针灸标准选取合适穴位,后对施针处皮肤进行常规消毒,之后使用一次性0.35×75 mm无菌针灸针垂直刺入穴位,然后通过电子针疗仪进行治疗,每次治疗半小时即可,每天治疗1次,连续治疗2周。
1.3.2 内热组
患者施以内热针治疗 治疗前先让患者取俯卧位或者侧卧位躺好,并对相关位置进行常规消毒,以一软枕放置于患者腹部后连接心电图,后将需要加热针穿刺的部位进行定位,分别确定下腰段L3~L5棘突部位以及平棘突向两侧距棘突2cm(约椎板处),然后对准患者的L3/L4、L4/L5棘突间向两侧距3 cm约椎板横突交界处各确定1个穿刺点,总共10个穿刺点,碘伏对患者下腰部穿刺点进行消毒,确保穿刺部位无菌,并对患者腰部进行麻醉,后采用直径约1.1mm的无菌内热针按照之前所定顺序与患者腰部呈90°方向进行穿刺。穿刺要掌握好力度,一般穿刺深度是达到骨膜层无法进针后停止,以此穿刺完所有针,将针疗仪导线接头分别连接每根内热针,确认内热针治疗仪能正常工作,将仪器温度调整为42℃,加热时间控制在20~25min,之后拔除所有针头,再次对穿刺部位进行消毒杀菌,并在穿刺部位贴上敷贴,之后让患者平躺休息。每2天治疗1次,也是连续治疗两周。
1.4 观察指标
①腰椎功能:对两组患者进行JOA评分法予以评价,总分为29分,患者得分越低,说明其腰椎功能越差,反之腰椎功能越好。②血清细胞因子及血沉:对两组患者质量前后的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血沉并进行比较,分别抽取两组患者清晨空腹静脉血3 mL进行检查化验。③疗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疼痛完全消失,四肢和腰部活动正常,患者可正常生活为显效;患者临床症状以及肢体活动基本缓解,疼痛基本消失,正常生活基本恢复为有效;患者临床症状以及疼痛等没有缓解,肢体活动完全受限为无效,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④疼痛程度及腰椎弯曲范围: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仿评分表(VAS)进行评估,总分0-10分,患者得分越高说明疼痛越严重。腰椎弯曲范围需要具体测量,测量患者放松状态下中指指尖距地距离和最大程度向前弯曲脊柱时中指指尖距地距离,取两数据差值的绝对值作为腰屈曲范围。
1.5 统计学分析
研究数据的分析与处理均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计数数据与计量数据符合正态分布,分别使用x2检验、t检验,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腰椎功能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空白组患者JOA评分明显低于内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腰椎功能比较(`x±s,分)
2.2 两组患者血清细胞因子及血沉情况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清因子和血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白细胞介素-1β、血沉、肿瘤坏死因子-α指标值均下降,且内热组患者的相关指标优于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血清细胞因子和血沉情况比较(`x±s)
2.3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内热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例(%)
2.4 两组患者疼痛程度及腰椎弯曲范围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疼痛程度及腰椎弯曲范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内热组患者的疼痛程度低于空白组,腰椎弯曲范围大于空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和腰椎弯曲范围比较(`x±s)
LDH主要指的是患者腰椎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包括腰椎间盘部位髓核、软骨板等的改变,当患者腰椎间盘的纤维环遭受破裂后,髓核组织从破裂之处突出或者脱出于后方椎管内,致使相邻脊神经根遭受一定刺激、压迫,最终造成患者腰部疼痛或者双下肢麻木等。该病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的活动功能和生活质量,甚至有导致瘫痪的风险,需要积极治疗。
近年临床常用电针灸和内热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前者主要是通过先对患者腰椎穴位施针后连接电疗仪进行治疗,帮助患者缓解疼痛,但是针刺入患者体内后没有加热的功能,治疗效果不够理想,内热针近些年在临床上比较常见,这种针具有细微发热和内热式针灸的功能,能有效改善患者病灶处血液循环,尽快帮其恢复腰部运动功能,效果显著,深受患者青睐。本研究内热组患者的腰椎功能明显优于空白组(P<0.05),提示经过内热针治疗后,通过改善腰部血液循环,直接刺激病灶,加速患者腰椎相关肌肉和关节的灵活性,提升腰椎功能;内热组患者的血清指标和血沉指标均优于空白组(P<0.05),提示内热针刺激患者腰椎筋膜层后,能有效缓解腰部组织痉挛,针头的温度迅速传递到相关组织,改善微循环,有助于血管再生,缓解了神经周围的炎症反应,降低炎症的同时血沉指标也得到改善;内热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空白组(P<0.05),提示内热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以迅速有效改善患者症状,提升治疗效果;内热组患者的疼痛程度低于空白组,腰椎活动范围大于空白组(P<0.05),说明经过内热针治疗,患者腰部僵硬的肌肉得到缓解,血液循环得到改善,肌肉处于放松状态,痉挛情况缓解,疼痛随之缓解,腰椎活动范围也得到改善。
综上所述,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实施内热针治疗后,患者腰椎功能、血清因子水平、疼痛程度、腰椎活动范围、血沉均得到改善,疗效深受肯定,可长期推行。
----本文摘自《安徽医专学报》2024年第23卷第1期
【免责声明】文章目的是提供一般的健康信息,不能代替任何个人的医学诊断和治疗。个人的医学问题,请向医生咨询与讨论。文章内的配图仅为示意图,且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温馨提示:点击下方图片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