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臭氧治疗仪_三氧治疗仪_内热式针灸治疗仪_内热针治疗仪-山东前沿医疗

网站首页 > 技术支持 > 冲击波应用

体外冲击波结合针灸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临床效果

体外冲击波结合针灸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临床效果

任天鹏1,王静1,苏鑫2(1. 宝鸡市中医医院;2. 宝鸡市中心医院)

摘 要

目的:探讨体外冲击波联合针灸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21年7月收治的90例腰背肌筋膜炎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45例,针灸+体外冲击波)与对照组(45例,针灸)。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及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 β-内啡肽(β-EP)水平均升高,P物质(SP)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视觉模拟评分(VAS)、改良 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均降低,日本骨科协会(JOA)下腰痛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及复发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体外冲击波结合针灸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效果显著,可改善机体炎性因子及致痛因子水平,缓解患者的疼痛程度,提高腰部功能。

关键词:体外冲击波;针灸;腰背肌筋膜炎;炎性因子;致痛因子

974f9a90e6e280821e832c5960f14000.jpeg

腰背肌筋膜炎是指腰背部肌组织及筋膜的水肿、渗出及纤维性改变的一系列临床综合症状,多因潮湿、寒冷及慢性劳损等所致,患者常表现为腰背部的弥漫性钝痛,局部疼痛、发凉、皮肤麻木、肌肉痉挛和运动障碍等。针灸是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常方式之一,其可疏通经络,促进体内寒气的排出,进而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然而,由于单独使用针灸治疗对患者疼痛程度的缓解较为缓慢,故临床建议联合其他方式协同治疗。体外冲击波是一种通过空气或气体传导的机械性脉冲压强波,通过治疗探头的定位和移动,可对疼痛发生较广泛的人体组织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基于此,本研究将体外冲击波与针灸联合应用于腰背肌筋膜炎患者的治疗中探讨其效果,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8月至2021年7月收治的90例腰背肌筋膜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45例)与对照组(45例)。观察组中,男性24例,女性21例;年龄35~65岁,平均年龄(50.22±9.45)岁;病程0.3~4年,平均病程(2.25±0.44)年。对照组中,男性23例,女性22例;年龄34~64岁,平均年龄(51.31±9.56)岁;病程0.4~4.2年,平均病程(2.33±0.46)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已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属于自愿参与本研究,且患者及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诊断、纳入及排除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考《临床疼痛治疗学》中腰背肌筋膜炎的诊断标准,即存在腰背部的弥漫性钝痛,局部疼痛、发凉、皮肤麻木、肌肉痉挛和运动障碍等症状;晨起痛,日间轻,傍晚复重,病程长,因劳累及气候性变化而发作;无局限性压痛,普鲁卡因痛点注射后疼痛消失,X线检查无明显异常。

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腰痹”“经筋病”“腰痛”等的诊疗范畴,即腰部疼痛,牵及臀部、大腿后侧,阴雨天气加重,伴恶寒怕冷;舌淡苔白,脉弦紧。

纳入标准: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精神状态良好,生命体征平稳;年龄30~65岁;临床资料完整。

排除标准:伴有腰椎间盘突出及其他胸腰椎骨骼病变;伴有恶性肿瘤;伴有严重皮肤类疾病;对疼痛耐受度较低;处于妊娠期及哺乳期。

1.3 方法

对照组采用针灸治疗。取穴:委中穴、夹脊穴、腰阳关穴、阳陵泉穴、秩边穴及双侧肾俞穴。指导患者取俯卧位,暴露腰背部,对针刺部位进行消毒,采用0.3mm×40mm的一次性无菌针灸针按平补平泻法进针,捻转得气后,将艾条套在针柄上,用火点燃之后施灸,每次施灸2壮,留针时间为30min,1次/d,6d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之间间隔2d,共治疗2个疗程后进行复查。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体外冲击波治疗。指导患者取俯卧位,暴露腰背部,用耦合剂标记疼痛部位,调整脉冲压为2.0~3.0kPa,频率为10~12Hz,选用20mm的探头对标记部位进行冲击治疗,每个部位治疗300~400次,隔天1次,1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后进行复查。

治疗期间嘱咐所有患者注意保暖、防止受凉、局部热敷及避免重体力劳动等。

1.4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标准

(1)治疗效果。于治疗结束后评估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治愈为患者的腰痛、皮肤麻木、肌肉痉挛及运动障碍等症状消失,可以正常工作及生活;有效为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明显好转,对工作及生活有轻微的影响;无效为患者的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对工作和生活有明显影响。治疗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2)炎性因子水平。分别于治疗前、后抽取两组患者的静脉血,离心处理获取血清后,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结合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及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

(3)致痛因子水平。分别于治疗前、后,抽取两组患者的静脉血,离心处理获取血浆后,置于-70℃的冰箱中保存待检。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结合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 β-内啡肽(β-endorphine,β-EP)和 P 物质(substance P,SP)水平。

(4)疼痛程度及腰部功能。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s,VAS)与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下腰痛评分评估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VAS总分10分,分值越高说明疼痛程度越严重;JOA总分29分,分值越高说明疼痛程度越轻。同进,采用改良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两组患者的腰部功能,总分50分,分值越高说明腰部功能障碍越严重。

(5)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复发率。并发症包括肢体麻木、持续疼痛及头痛恶心。复发率即治疗6个月后,治疗效果为治愈和有效患者复发腰背部疼痛或疼痛程度加重的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用n/%表示,行x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行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2.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表 1)。

表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n=45,n/%)

1.png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的TNF-α、IL-1β及IL-6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的TNF-α、IL-1β及IL-6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炎性因子水平比较(n=45,`x±s

2.png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致痛因子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的β-EP、S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β-EP水平均升高,SP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致痛因子水平比较(n=45,`x±s,pg/mL)

3.png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程度及腰部功能比较

治疗前,两组的VAS、JOA及ODI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的VAS、ODI评分均降低,JOA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程度及腰部功能比较(n=45,`x±s,分)

4.png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2.5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复发率比较

两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表5)。观察组的复发率为4.55%(2/44),对照组的复发率为10.81%(4/37),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

表5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45,n/%)

5.png

讨 论

腰背肌筋膜炎多见于中年以上人群,其主要症状为腰背肌弥漫性钝痛,尤以两侧腰背肌和髂骨上方最明显。受寒或潮湿是引发腰背肌筋膜炎的常见原因之一,可使腰背肌血管收缩、缺血,进而引发纤维织炎。慢性劳损是腰背肌筋膜炎的另一常见原因,可使腰背肌筋膜及软组织处于高张力状态,进而出现微小的撕裂性损伤,使纤维样组织增多、收缩,挤压神经及血管而出现疼痛。

中医将腰背肌筋膜炎归属于“腰痹”“经筋病”“腰痛”等范畴,认为其多因寒湿侵袭经络,造成局部血痹所致;或因慢性劳损所致气血不通,造成筋脉失养所致,故治疗应以化瘀通络、活血行气、调理血脉为主。针灸是一种中医治疗方式,其以毫针刺激疼痛穴位,再辅以艾灸,可通达全身血脉、行气活血化瘀。因此,临床常采用针灸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然而,单独使用对患者疼痛程度的缓解较为缓慢,故临床建议联合其他方式协同治疗。体外冲击波是一种物理治疗方式,对局部疼痛具有明显的缓解效果,可弥补针灸的不足,故本研究将其与针灸联合用于腰背肌筋膜炎的治疗中。

腰背肌筋膜炎是一种筋膜的无菌性炎症,可使患者产生腰部疼痛,影响腰部功能。TNF-α、IL-1β及IL-6是常见的炎性反应因子,其可促进机体的炎症反应,加重患者的疼痛程度。β-EP、SP是常见的致痛因子,其中β-EP为人体中一种内源性吗啡样物质,具有很强的镇痛效果;SP是体内广泛分布的一种神经肽,其含量与机体疼痛程度呈正相关,且可促进TNF-α、IL-1β及 IL-6等炎性因子的释放,加剧疼痛程度。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TNF-α、IL-1β及IL-6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β-EP水平均升高,SP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VAS、ODI评分均降低,JOA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及复发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说明体外冲击波联合针灸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效果显著,可改善机体的炎性因子及致痛因子水平,降低患者的疼痛程度,提高腰部功能。深入分析原因为:针灸首先是针刺局部穴位得气,并施以艾灸,可将艾灸的热力透达穴位,进而可祛除表面之寒气,除湿行气,活血化瘀,且针刺穴位可直接刺激疼痛部位,疏通理气,解痉止痛。此外,艾灸具有促进细胞生长及修复的作用,可减轻局部亚急性和慢性炎症,改善患者的致痛因子水平,提高患者的腰部功能。体外冲击波则是一种机械波,通过局部高强度刺激人体组织,使组织松懈,血管扩张,进而可促进组织的再生与修复,降低组织的纤维炎性反应,改善致痛因子水平,提高患者的腰部功能;且体外冲击波可直接刺激人体的痛觉神经感受器,进而能够降低神经的传导功能,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故本研究将体外冲击波与针灸联合应用于腰背肌筋膜炎的治疗中,可协同减轻组织的炎症反应,降低患者的疼痛程度,提高腰部功能。

综上所述,体外冲击波联合针灸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效果显著,可改善机体炎性因子及致痛因子水平,缓解患者的疼痛程度,提高腰部功能,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本文摘自《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3年8月第8卷第23期

【免责声明】文章目的是提供一般的健康信息,不能代替任何个人的医学诊断和治疗。个人的医学问题,请向医生咨询与讨论。文章内的配图仅为示意图,且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640.gif


1670570419657900.jpg

微信图片_20221209094610.png

山东前沿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概况

温馨提示:点击下方图片查看详情。

1684982820228793.png

图片1_副本.png

100A_副本.png

100_副本.png

7140_副本.png

7240_副本.png

80B_副本.png

620_副本.png

微信截图_20221209164508.png

微信图片_20230525101628.jpg

扫码关注我们

品牌:前沿医疗
总代理:山东前沿健康产业有限公司
产品热线:0533-3591037

售后电话:18678190110

网站:www.zamt.com.cn



Copyright 2005-2019, Shandong Qianyan Medical Instrument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前沿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  鲁ICP备14007146号-11578036291996593.png   20220307160206.png  鲁公网安备 37039002000468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鲁)-非经营性-2018-0330

未.jpg"和“前沿”为山东前沿医疗注册商标,未经许可不得擅自使用。

疼痛科医用臭氧治疗仪厂家-内热针治疗仪-冲击波治疗仪-内热针-山东前沿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