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热成像评估联合经络取穴冲击波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
红外热成像评估联合经络取穴冲击波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
彭丽娜1,陶青云2,张巧利3(台州骨伤医院 1治未病科,2筋伤科,3冲击波治疗室)
目的:探讨红外热成像评估经络取穴冲击波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
方法:前瞻性选取台州骨伤医院筋伤科收治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72例,按照单双数随机选择分为对照组(采用阿是穴冲击波治疗)和治疗组(采用经络取穴冲击波治疗),每组36例。于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红外热成像热图温度均值;比较两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 ODI)评分;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比较两组患者行走步态数据(步长、步速、步频、支撑相百分比);比较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的疗效。
结果:术后3个月,治疗组的红外热成像热图温度均值、VAS评分、ODI评分、CRP水平、TNF-α水平、IL-6水平和支撑相百分比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JOA 评分、步长、步速和步频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7.22% 和 7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采用红外热成像联合经络取穴冲击波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疼痛和炎症反应,改善腰椎结构和功能,疗效较佳,且不良反应较小,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红外热成像;经络取穴;冲击波治疗;疗效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运动系统疾病,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腰椎间盘发生退行性病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在主诉腰腿痛的门诊患者中,LDH患者人数比例高达36%。L5 /S1和 L4 /L5是LDH发病率最高的部位,可高达90%~95%,当前,LDH的治疗主要分为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据报道,只有10%的LDH患者需要手术治疗。手术治疗不仅费用昂贵,术后还会有腰腿疼痛等不适症状。保守治疗风险小且疗效与手术治疗无明显差异,为患者的首选治疗方式。在《急性、亚急性及慢性腰痛无创治疗临床实践指南中提出针灸等非药物疗法作为首选方案。但也有临床研究发现针灸治疗效果欠佳,腰椎功能改善不显著且伴有疼痛,无法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不少研究者开始将中医经络理论与体外冲击波技术相结合研究,探究无痛治疗的新方法和技术。对于LDH中医疗法,阿是穴的选取是关键,同时也应该重视辨病取穴,以更好提高疗效。本研究基于以上思路采用穴位冲击波治疗LDH,并以红外热成像技术进行疗效评估。
1.1 一般资料
前瞻性选取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台州骨伤医院的LDH患者72例,其中男38例,女34例;年龄18~69岁,平均(45.32 ± 4.97)岁,病程1~52周,平均(34.77 ± 5.34)周。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采用阿是穴冲击波治疗)和治疗组( 采用经络取穴冲击波治疗),每组36例。对照组男20例,女16例;年龄18~69岁,平均(46.74 ± 4.81)岁;病程1~52周,平均(34.64 ±5.12)周。治疗组男19例,女17例;年龄20~67岁,平均(44.19 ± 4.31) 岁,病程1~52周,平均( 35.29 ±5.04)周。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通过台州骨伤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批号:TBIH-2021-004)。
纳入标准:(1)西医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有关LDH的描述;(2)中医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有关LDH的评价标准;(3)术前及随访资料完整者;(4)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排除标准:(1)年龄>69岁者;(2)不符合上述LDH诊断者;(3)妊娠期或血液系统疾病者;(4)LDH术后,或合并患有腰椎结核和腰椎滑脱者;(5)合并心、肾、肝功能不全者;(6)不配合本研究,未坚持完治疗疗程者。
1.2 治疗方法
阿是穴取穴:以阿是穴为主,为反向活动最痛处,即肌肉的起点、止点和肌腹,在腰阳关一侧的水平线上肌肉区域找疼痛处,通常在腰俞、会阳和百环俞一带常有痛点。阿是穴常选取3~4处,若与经脉穴位重叠则只取经脉穴位。
经络取穴:根据疼痛、麻木部位进行经络辨证分型。(1)太阳经型: 腰痛伴有臀部、下肢后侧、足跟和小趾疼痛麻木。(2)少阴经型:腰痛伴有下肢内侧等肾经循行区域。(3)少阳经型:腰痛伴有侧腰、下肢外侧、臀部和足背肌力改变和疼痛麻木。(4)混合型: 腰部和下肢部位疼痛无明确经络属性,疼痛部位可出现2型或2型以上。
结合冲击波治疗患者取俯卧位,以腰部及患侧臀部为重点,根据患者耐受度,弹拨患者压痛点3~5次;循经点按足足阳明胃经、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阳胆经相关穴位,压痛明显的穴位按1~2min,其他穴位点按30s~1min;拇指点揉大肠俞、气海俞、关元俞、肾俞、环跳、委中诸穴,每穴30s。最后取穴:大肠俞、肾俞、环跳、腰阳关、承扶、委中、承山、太溪、命门、阿是穴每穴位冲击次数约500~1000次,频率为15Hz,治疗压力为2.0~4.0bar,介质选用耦合剂,每5d治疗1次,每位患者共治疗3~6次。
使用检测设备医用远红外热成像治疗仪,具体检测步骤:(1)将设备连接电脑,使两组患者与医用红外热像仪镜头相距5m,房间应保持空气相对禁止,无直射光,室温维持26℃左右。(2)检测前患者除去所有配戴饰品和衣物,静息等待10~20min,待机体体表温度与室内温度达到平衡后进行检测。(3)在等待检测及检测期间,患者应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进行肢体接触和任何与皮肤接触的动作,以免影响检测结果。(4)分别采集对照组和治疗组的红外热成像图,利用仪器自带分析系统,对手术前、手术后1个月和手术后3个月的LDH患者进行红外温度测定。
1.3 疗效标准
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及Macnab疗效评价标准判定疗效。优: 中医证候积分下降 90%,患侧肌力恢复常,直腿抬高试验70°;良:中医证候积分下降70%~90%,偶有疼痛及麻木,肌力恢复接近正常,直腿抬高试验60°;中:中医证候积分下降30%~69%,疼痛及麻木时有发生,肌力有所提高,直腿抬高试验50~60°;差:中医证候积分下降30%,仍有明显疼痛及麻木,肌力较弱,直腿抬高试验50°。优良率 =(优+良)/ 总例数 ×100%。
1.4 观察指标
1.4.1 红外热成像热图温度检测
治疗前后采用红外热成像仪检查。患者在安静室内裸露受检部位15min,包括腰及臀部、下肢的患侧小腿前侧、外侧及后侧,下肢的患侧大腿的前侧、外侧及后侧,足底,记录治疗前后温度均值和记录双下肢温差 ( △T=T术前-T术后3个月)。
1.4.2 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ous scale,VAS)评分
让患者在10cm的横线上标记自己所感受疼痛程度的对应位置,无痛处为0,剧痛处为10,根据患者所标记的位置换算得分,得数保留两位小数。得分越低,说明疼痛强度越低。
1.4.3 JOA下腰痛(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
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腰椎功能评分细则,主要包括主观症状、临床体征日常生活受限度、膀胱功能,正常总分合计。
1.4.4 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index,ODI)
ODI评分范围为0~50分,ODI评分越高提示患者腰椎功能障碍情况越严重。
1.4.5 炎症因子检测
治疗前后分别抽取患者清晨空腹静脉血,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tumou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
1.4.6 步行稳定性指标
采用GAITRACE鉴步运动功能评估系统收集数据,包括步长、步速、步频、支撑相百分比。
1.4.7 不良反应
观察并记录两组不良反应情况,包括肝功能异常、皮疹、腹痛腹泻、食欲不振。
1.5 统计学方法
SPSS 23.0软件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x2检验;重复测量资料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 Bon-ferroni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红外热成像图温度比较
两组间手术前红外热成像图温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手术前比较,两组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红外热成像图温度均降低,治疗组温度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红外热成像热图温度比较(`x±s)℃
注:*与组内手术前比较P<0.05
2.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VAS、JOA和ODI评分比较
两组间手术前VAS、JOA、OD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手术前比较,两组术后1、3个月VAS和ODI均降低,JOA均升高,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 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VAS、JOA、ODI评分比较`x±s
注:*与组内手术前比较P<0.05
2.3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两组间手术前CRP、TNF-α和IL-6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术后1、3个月CRP、TNF-α和IL-6水平均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CRP、TNF-α和IL-6比较 `x±s
注:*与组内手术前比较P<0.05
2.4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步态数据比较
手术前,两组间患者的步长、步速、步频和支撑相百分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手术前比较,两组术后1、3个月步长、步速、步频均升高,支撑相百分比下降,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步态数据比较 `x±s
注:*与组内手术前比较P<0.05
2.5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不良反应均以肝功能异常、皮疹、腹痛腹泻、食欲不振为主,对照组的总发生率为19.44%,治疗组为11.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966,P=0. 326),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不良发生情况比较 例(%)
2.6 两组患者疗效对比
术后3个月,对照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77.78%,治疗组为97.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 572,P<0.05),见表6。
表6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例(%)
LDH患者腰椎间盘病变,纤维环部分或完全破裂,髓核突出,神经根和马尾神经遭到刺激或压迫,从而引起腰痛、肢体麻木感、坐骨神经痛、下肢感觉异常、肌力减退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随着现代日益增长的工作压力,LDH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且发病年龄日趋年期化。虽然因个体差异体现的症状程度可能有所不同,但 LDH 造成的疼痛和功能障碍给患者带来极大困扰,部分LDH患者因椎间盘组织多次反复受损,并发椎间盘钙化、腰椎失稳、神经根管狭窄等,不但有最终导致患者残疾的可能,还成为社会和医疗资源的负担,因此寻找一种能有效治疗LDH的方法刻不容缓。已有许多学者研究发现,穴位冲击波疗法在经络理论的指导下治疗各种骨性疾病疗效明确。红外热成像技术通过红外扫描检测出人体辐射的红外线特定信号,形成可视化热图,根据色阶变化得到肢体温差情况,以此评估发病部位,但该技术目前评估LDH的研究仍在少数,并且对其临床疗效观察及对其相关炎症因子的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使用红外线热成像技术评价穴位冲击波治疗LDH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治疗方案。
经络辨证是指导经络取穴治疗腰痛的依据和特色,腰部的经络循行分布可以帮助诊断LDH,是经络辨证诊断的重要理论基础。依据经络辨证方法,可将腰痛分为少阳经型、少阴经型、太阳经型、督脉型和混合型五种经络证型。在临床治疗时,以经络理论为依据,应用于经络取穴,确保经络取穴冲击波治疗疗效最大化。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和对照组手术后温度均降低,且治疗组温度低于对照组。说明阿是穴和经络取穴联合冲击波疗法均可以改善中医症候,辅以红外线热成像的效果明显,敏感度高,可直观视觉分辨患者的体温变化情况,形成可视化热图,能更加直面评估患者术后的恢复情况,且结果说明经络取穴联合冲击波治疗法的消瘀散肿效果更好。手术后3个月,两组VAS和ODI评分降低,JOA评分升高,且治疗组比对照组评分变化更显著,提示使用经络取穴冲击波疗法治疗LDH可获得较好疗效,同时能够有效减轻患者腰椎疼痛程度,改善腰椎结构和腰椎功能。CRP、TNF-α和IL-6是体内主要炎症因子,可对神经根造成刺激,产生炎性水肿和疼痛,还会对腰椎间盘退行性变化起诱导作用。手术后3个月治疗组的CRP、TNF-α和IL-6水平较对照组更低,提示经络取穴冲击波疗法可以更好改善微循环状态,帮助患者消除水肿,调节免疫功能,加快患者免疫系统修复。脊椎在维持人体平衡方面起重要作用,LDH导致患者下肢疼痛且伴有肌肉力量减弱,影响机体步态情况。结果显示,两组步长、步速、步频均升高,支撑相百分比下降,且治疗组改善情况较对照组更显著。
综上所述,经络取穴冲击波疗法对LDH患者疗效显著,不仅可以缓解患者疼痛,消瘀散肿,改善腰椎功能和结构,还能起到加快免疫因子表达平衡恢复和改善患者活动能力的作用。总之,络取穴冲击波疗法治疗LDH患者疗效显著,不良反应较小,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本文摘自《广东医学》2024年6月第45卷第6期
【免责声明】文章目的是提供一般的健康信息,不能代替任何个人的医学诊断和治疗。个人的医学问题,请向医生咨询与讨论。文章内的配图仅为示意图,且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温馨提示:点击下方图片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