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红外热像技术探讨隔药隔姜温通灸法对阳虚寒凝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影响
基于红外热像技术探讨隔药隔姜温通灸法对阳虚寒凝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影响
樊志丽 范惠霞 吴昌安(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湖州中医院)
关键词:隔药隔姜温通灸法;阳虚寒凝;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红外热像技术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是指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膝关节内结构的退行性病变,严重者产生畸形,伴有膝关节疼痛、肿胀、僵硬及功能障碍等表现。目前临床对于KOA尚无治愈的方法,多采取抗炎止痛药物缓解症状,但可能会引发较多不良反应。有研究表明,隔药隔姜温通灸法在KOA治疗中具有积极意义。为此,本研究旨在分析隔药隔姜温通灸法对阳虚寒凝证KOA患者的具体临床疗效。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132例阳虚寒凝型KOA患者,由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湖州中医院在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分为隔药隔姜温通灸组(A 组)、隔药灸组(B组)、隔姜灸组(C组)、艾箱灸对照组(D组),每组33例。在研究过程中共有20例脱落,其中A组脱落4例,B组脱落5例,C组脱落5例,D组脱落6例,最终完成研究112例。四组年龄范围均在45~75岁,A组男12例,女17例;平均年龄(56.51±9.89)岁;病程1.5~5.0 年,平均(3.31±0.97)年。B组男11例,女17例;平均年龄(57.03±9.49)岁;病程1.5~6.0年,平均(3.37±1.29)年。C组男10例,女18 例;平均年龄(55.71±9.76)岁;病程1.0~6.5年,平均(3.75±1.32)年。D组男11 例,女16例;平均年龄(57.04±10.04)岁;病程1.5~6.0年,平均(3.33±1.16)年。四组年龄、性别及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诊断标准者;②符合中医阳虚寒凝型相关诊断标准者;③年龄45~75岁,性别、左右膝不限;④近1周内未接受过药物或其他治疗者;⑤愿意接受本方案治疗,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过敏体质者;②严重膝关节病变者;③患有出血性疾病、局部皮肤皮损者;④合并心、肝、肾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⑤妊娠哺乳或备孕妇女;⑥已服用治疗本病有关的药物。
2.1 对照组
膝关节上放置专用弧形艾灸箱治疗。
2.2 隔姜灸组
选用加热的纱布姜包覆盖于全膝关节,上方放置膝关节专用弧形艾灸箱治疗。
2.3 隔药灸组
用独活寄生汤中药粉与姜汁调和涂在膝关节上后行艾箱灸治疗。独活寄生汤组成为独活10g,桑寄生12g,杜仲15g,当归10g,党参15g,熟地15g,肉桂6g,牛膝10g,白芍15g,防风10g,茯苓10g,秦艽10g,川芎10g,细辛3g,炙甘草5g。
2.4 隔药隔姜温通灸组
用独活寄生汤中药粉与姜汁调和涂在膝关节上后,覆盖加热的姜泥纱布包,再行艾箱灸治疗。上述四组治疗时间及疗程均为每次治疗时间约60min,每周2次,10次为1个疗程,连续2个疗程。
2.5 观察指标
①红外热像图评价:采用数字式医用红外热像仪,分别采集治疗前后膝关节髌骨及其边缘线部位的红外热成像平均值。②疼痛症状评价:采用简式McGi1l 疼痛问卷(SF-MPQ):评估疼痛分级指数,视觉模拟量表和现有疼痛强度。所有描述词均用0、1、2、3分别表示“无”“轻”“中”和“重”不同程度,其分数越高表示疼痛越严重。③临床症状积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中关于骨关节炎的症状分级量化,按照关节疼痛、肿胀、晨僵、关节活动及中医证候诊断标准进行评分,分值越高症状越严重。④膝关节功能评分:采用骨关节炎指数(WOMAC)评分,包括疼痛、晨僵、进行日常活动的难度3方面,共有24个问题。每个问题都有“无”“轻度”“中度”“重度”和“极度”5 种选择,“无”为0分,“轻度”为1分,“中度”为2分,“重度”为3分,“极度”为4分。
2.6 疗效评价
中医症状积分分级量表,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临床治愈:治疗后中医临床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分减少≥90%;显效:治疗后中医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证候分减少≥70%,<90%;有效:治疗后中医临床症状均有好转,证候分减少≥30%,<70%;无效:治疗后中医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证候分减少<30%。治疗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2.7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所有资料均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并进行正态性和方差齐性检验,数据符合正态分布时两组比较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用Mann-Whitney U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1 四组治疗前后各项观察指标比较
见表1。
表1 四组治疗前后各项观察指标比较(`x±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D组比较,aP<0.05;与B组比较,bP<0.05;与C组比较,cP<0.05。
3.2 四组临床疗效的比较
详见表2。
表2 四组临床疗效比较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可归属于中医学“痹证”范畴,《张氏医通》提出“膝痛无有不因肝肾虚者,虚则风寒湿气袭之”,论述了本病证型多属于本虚标实,肝肾虚损为其本,其中肾阳虚为主,风寒湿阻为其标,最常见的就是阳虚寒痹证。气血喜温恶寒,遇寒则滞,遇温则行,故血脉瘀滞,当以温促通。艾灸具有一定温通作用。红外热像可以直观地显示病变部位的温度,温度的高低可反应该部位的寒热程度,温度越低寒凝越重。因而,红外热像图在KOA患者的疗效评定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四组治疗前后红外热成像对膝关节观察区域温度平均值的分析比较,治疗后均比治疗前效果好。四组治疗后红外热成像对膝关节观察区域温度平均值的分析比较,A组治疗效果优于D组,B组、C组、D组间无明显差别,可能与膝关节部位血管较少,在症状改善的情况下,温度变化不大有关。
四组治疗前后对KOA中医症状评分、膝关节WOMAC评分、疼痛问卷评分3个观察指标的分析比较,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效果好。四组治疗后对KOA中医症状评分、膝关节WOMAC 评分、疼痛问卷评分3个观察指标的分析比较,A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其他3组,B组、C组治疗效果优于D组,B组与C组间疗效无明显差别。
隔药灸中使用的独活寄生汤具有祛寒除湿、活血通络祛痹、养肝补肾等功效,其药粉联合艾箱灸,增强温阳作用;虽治疗效果略逊于隔药隔姜灸,与普通艾灸相比仍有较好的治疗作用。隔姜灸治疗中,生姜含有大量姜辣素和多种植物挥发油,在艾灸持续热力的作用下,能发挥更强的温通作用。虽治疗效果略逊于隔药隔姜灸,与普通艾灸相比仍有较好的治疗作用。隔药隔姜温通灸法发挥药、姜、灸的综合优势,以达温通效应,是在传统隔物灸基础上积极创新的一种艾灸疗法。其治疗效果最佳,具有一定的临床借鉴意义。
----本文摘自《浙江中医杂志》2024年5月第59卷第5期
【免责声明】文章目的是提供一般的健康信息,不能代替任何个人的医学诊断和治疗。个人的医学问题,请向医生咨询与讨论。文章内的配图仅为示意图,且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温馨提示:点击下方图片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