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联合内热针治疗项背肌筋膜炎31例
针刺联合内热针治疗项背肌筋膜炎 31 例
王 梅,白 妍,车桂彦
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
项背肌筋膜炎是发生于项背部肌肉和筋膜的一种非特 异性无菌性炎症,以项背部肌肉僵硬、痉挛、活动局限及弥漫 性疼痛为主要表现,劳累后及天气变化时疼痛加重,且容易 反复发作;严重时可影响患者的生活、工作和学习。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习惯及工作时姿势的持续时间增加,项背 肌筋膜炎的发病率也随之不断升高 。中医临床治疗方法 多样,包括中药、针灸、拔罐、推拿、康复等,都能取得一定的 疗效;但对病程较长、局部可触及结节、条索者起效慢且容易 复发 。近年来,内热针在治疗疼痛性疾病方面显示出良 好的效果。本研究于 2018 年 7 月—2019 年 12 月观察了 针刺联合激痛点内热针治疗项背肌筋膜炎 62 例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1. 1 一般资料
62 例项背肌筋膜炎患者均为就诊于本院 针灸三科门诊或住院的患者,按前来就诊顺序随机分组,观 察组 31 例,对照组 31 例。观察组中男 12 例,女 19 例;年龄 最小 19 岁,最大 63 岁,中位年龄 41. 6 岁;病程最短 50 d,最 长 4 年,中位病程 8. 8 个月;VAS 疼痛评分(6. 89 ± 0. 75) 分。对照组中男 13 例,女 18 例;年龄最小 20 岁,最大 64 岁,中位年龄 41. 9 岁;病程最短 52 d,最长 3. 5 年,中位病程 8. 9 个月;VAS 疼痛评分(6. 91 ± 0. 73)分。两组患者一般资 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 05),具有可比性。
1. 2 纳入标准
1)符合项背肌筋膜炎诊断标准[5] ;2)年龄 为 18 ~ 65 岁;3)VAS 评分 3 ~ 8 分者;4)入组前 1 周内未使 用过止痛类药物者;5)近期未进行相关治疗干预者;6)自愿 签署知情同意书,能按照要求完成治疗者。
1. 3 排除标准
1)年龄在 18 岁以下或 65 岁以上;2)VAS 评分 < 3 分或 > 8 分者;3)合并项背部皮肤软组织损伤者; 4)患有心、肝、肾等脏器严重原发性疾病或其他慢性疼痛性 疾病者;5)妊娠或哺乳期妇女;6)不能配合针灸者;7)凝血 功能异常;8)不能耐受内热针治疗者。
2. 1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治疗。选取压痛点 及相对的夹脊穴。选择相应规格的毫针,穴位常规消毒,快速进针,得气后施平补平泻手法,留 针 20 min 后出针。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激痛 点内热针疗法。患者取俯卧位,充分暴露皮肤,医者先在项 背部督脉、颈夹脊穴和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部位寻找压痛 点,压痛点之间的间隔约为 2 cm。先用记号笔做好标记,针 体直径为 0. 5 mm,长度为 40 ~ 80 mm(根据具体部位选择合适长度),沿上述标定部位针刺,进针经皮肤及皮下组织,达到肌肉内或筋膜等在骨骼上的附着点,以针感强烈为宜。布针完毕后,针柄连接内热针治疗仪,设定加热温度 40 ~ 45 ℃ , 加热时间 20 min。治疗结束时,拔出内热针,以无菌敷料压 迫针眼,观察无活动出血后,常规碘伏再次消毒 1 次。针刺 时应注意避开内脏、血管和神经;温度调节最高不应超过 50 ℃ 。两组患者均 5 d 治疗 1 次,以 4 次为 1 个疗程,连续治 疗 2 个疗程。
2. 2 疗效标准
依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背肌 筋膜炎”有关标准判定。
2. 3 观察指标
1)疼痛 VAS 评分: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 程度采用 VAS 评分进行评定。2)颈部残障指数(NDI)评 定:共 10 个问题,每项记 0 ~ 5 分,总计 50 分,分值越高表示 颈部功能越差。
2. 4 统计学处理
采用 SPSS 20. 0 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 料采用 X2 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表示,分别采用 t 检验(符合正态分布数据)和非参数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 数据);以 P < 0. 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 1。
表 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 VAS 评分及颈部残障指数比较 见表 2。
表 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 VAS 评分及 NDI 比较(x ± s,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 < 0. 05;与对照组比较,*P < 0. 05
项背肌筋膜炎是临床常见的项背部软组织劳损,西医认为本病形成多因单一姿势持续较长时间导致项背部肌肉及 筋膜长期处于一种受到牵拉的高张力状态,筋膜受损后出现 一系列的炎症、水肿,久而久之发生纤维化改变。肌筋膜分布其间的感觉神经由于受到致痛物质的刺激以及炎性水肿的压迫而出现疼痛,并随着肌肉活动时所受的牵拉等再次引起疼痛,而疼痛引起的反射性肌肉痉挛会造成局部缺血, 从而加重局部的炎性改变,形成炎症 - 疼痛的恶性循环,使本病迁延难愈 。
该病属于中医学“筋痹”范畴。中医学认为该病是由于 风寒湿邪客于经脉,或慢性劳损伤及经脉,而致足太阳经脉 的项背段气血凝滞而产生,表现为挛急、疼痛、强直等症。内热针疗法临床治疗慢性软组织损伤的有效方法之一,主要是以病变局部压痛点分布为依据,同时结合解剖位置进行排 针。内热针的作用效果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对可触及到压痛 的结节及条索,起到械松解作用,降低局部压力,软化结节及条索,防止粘连形成,解除肌肉痉挛。二是通过针尖温度将 热量导入病变组织深层,改善局部微循环、促进炎性反应消 退,促进新陈代谢,提高受损组织的修复能力,从而实现缓解 项背部的疼痛症状 。内热针方法集合了针刺、小针刀、温 针灸等多种方法的优点,而相对小针刀治疗创伤小,同时与 温针灸相比,温度更加可调可控,能够实现其通筋经、消肿胀 之功,从而起到温阳通络、散寒止痛的作用。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2 个疗程后,观察组以 96. 8% 的临 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71. 0% 的临床总有效率;且在 VAS 评分比较方面,观察组较对照组降低更为显著(P < 0. 05),在 NDI 功能障碍指数方面,观察组改善也更为显著 (P < 0. 05)。由此说明,激痛点内热针联合针刺治疗项背肌 筋膜炎可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改善项背部功能,提高患疗效。
----本文摘自《中国中医药科技》第27卷第4期
【免责声明】本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术交流用,我们尊重原创,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