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热针疗法:偏头痛的克星,让你告别头痛烦恼!
内热针疗法:偏头痛的克星,让你告别头痛烦恼!
偏头痛是一种比较普遍的慢性神经血管性疾病,属于原发性头痛,其临床症状以一侧搏动样头痛为主,并伴有恶心、呕吐、畏光等不适症状,在发病4~72h之后会有一定程度的减轻,主要包括无先兆偏头痛、有先兆偏头痛、慢性偏头痛等,其中无先兆偏头痛发生率较高。
现代医学治疗偏头痛主要以口服止痛药物为主,虽即刻止痛效果良好,但并不能减少发作频率,此类药物具有较大的成瘾性,以及胃肠道不适等副作用。中医作为传统医学,在治疗偏头痛方面,辨证施治有着巨大的优越性。内热针疗法是集热疗与针刺为一体的方法,是一门新型的诊疗手段,是医学上最常运用来解决各类头痛症状,并且具有操作简便、疗效显著的治疗优势。李海龙为探讨内热针治疗瘀血型无先兆性偏头痛的临床疗效与可行性,对传统医学上治疗瘀血型无先兆型偏头痛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诊断思想和办法,具体研究如下。
定位:腧穴定位及针刺操作,参考国家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重点规划教材《经络腧穴学》。:率谷(患侧)、完骨(患侧)、风池(双侧)、阿是穴(治疗点)。阿是穴(治疗点):枕外隆凸(患侧)旁开 2cm、2.5cm处的压痛点分别为治疗点1、治疗点2,枕外隆突下缘2cm处(患侧)旁开1.5cm、2.0cm、2.5cm处的压痛点分别为治疗点3、治疗点4、治疗点5,颈2棘突(患侧)旁0.5cm、3.5cm处的压痛点分别为治疗点6、治疗点7,用临床医用记号笔标记。嘱患者俯卧低头位,常规碘伏消毒,铺巾,严格无菌操作,先对上述所有针刺点均使用1%利多卡因皮下注射0.5-1ml,出现约为5mm 的小包,以减少针刺时的痛感,接着选取针体为0.5mm×60mm 规格的内热针,采用双手进针法,先针刺风池(患侧)、完骨(患侧)、率谷(双侧),在针刺率谷时针尖需从耳前向耳后呈扇形扫散,进针2-3cm,最后针尖止于耳尖直上处;针刺完骨时针尖斜向对侧眼球直达骨面,进针2-3cm;针刺风池时两针尖相对直至颈后正中线,进针3-4cm,针刺穴位时有酸胀感即可。后针刺治疗点,针刺治疗点1、治疗点2时要垂直皮肤进针,穿过皮肤后,针尖沿枕骨后缘向下,进针2cm;针刺治疗点3、4、5、6、7时,针尖穿过筋膜层直达骨膜附着处,引出酸沉胀麻的针感为止,完成进针后,将内热式针灸治疗仪的加热套管套入针体的末端,开始加热,两分钟后将温度控制在42摄氏度左右(根据患者耐受程度而定)。加热过程中严密注意患者的状态,以便及时做出相应措施,加热20分钟后,关闭治疗仪后取下加热套管,待针身温度降低后起针,按压止血后用碘伏消毒针眼,无菌敷料覆盖,针眼处术后3天内保持清洁干燥。疗程 :一周治疗一次,两次为一个疗程,下次治疗点在此次进针点旁边选取,共治疗两个疗程。
内热针对瘀血型无先兆性偏头痛具有较好的效果,不仅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疼痛程度,显著减缓疼痛的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更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在治疗头痛方面历史悠久,独具特色,有着多种治疗方法,其中以针灸治疗最为广泛。内热针疗法作为一种创新疗法,结合了温针灸、传统针刺、小针刀等多种治疗方法的优点,且融合了现代软组织外科学,对各种疼痛类疾病都具有较好的疗效。根据中医辨证理论思维,以不通则痛、不荣则痛的观点,内热针在急性镇痛以及缓解头痛急性发作,通过经络系统调整其阴阳平衡状态,达到活血化淤止痛的疗效。
——文献节选:李海龙,边海溪,董兆玲.内热针治疗瘀血型无先兆型偏头痛的临床研究[J].
【免责声明】文章目的是提供一般的健康信息,不能代替任何个人的医学诊断和治疗。个人的医学问题,请向医生咨询与讨论。文章内的配图仅为示意图,且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温馨提示:点击下方图片查看详情。